2025 Tableau Iron Viz 预选赛 TOP10 作品赏析
自 2011 年创办以来,Iron Viz 便成为全球数据可视化领域备受瞩目的竞赛。每年,Tableau 社区的创作者们都会云集于此,通过创意、技术与数据叙事的碰撞,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可视化盛宴。
今年的预选赛以“娱乐”为主题,汇集了 191 份参赛作品,其中 112 位作者为首次参赛。经过严格的评审团打分机制,最终有 10 份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三份作品更是一举夺得决赛入场券,并于 4 月举办的 Tableau Conference 大会上角逐 Iron Viz 冠军。
今天,我们将解读 TOP 10 预选赛作品,探寻背后的分析思路、设计巧思以及作者对“娱乐”主题的独到诠释。希望能为你带来新的灵感与思考,一同感受数据故事的无穷魅力~
PS:编号1-3 为决赛入围作品,其余作品虽然落榜,但依旧具有鉴赏价值。
#01 《One Hit Wonders》by Bo McCready
在这个 Viz 中,Bo McCready 运用了极具创意的设计理念,通过可视化展示了“一夜成名”歌曲的背后故事。
通过数据来展示那些迅速登上流行榜单,但很快又消失的歌曲, Bo 旨在探讨这个在音乐行业中时常出现的现象。他希望通过图表和互动,让读者不仅能看懂这些音乐现象,还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数据洞察。
👉 从设计上看,Bo 选择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视觉风格,色调鲜明、线条简约,配合活泼的几何元素,将“一夜成名”歌曲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通过折线图呈现歌曲排名的变化,读者能够清晰看到像《Bad Day》这样的歌曲是如何迅速攀升到榜单顶端,接着又如何迅速掉落。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增强了读者对“一首成名”的现象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流行文化的瞬息万变。
👉 在交互设计上,Bo 充分利用了 Tableau 仪表板上的 导航按钮 与 参数操作 等交互功能,以便我们通过点击和切换页面,逐步深入地探索更多数据。
例如,通过点击页面上的按钮来查看不同年代的“一夜成名”歌曲,系统会自动更新相关的图表,展示不同时期音乐的潮流变化。此外,通过整合 Spotify 数据与音频特征的可视化,你可以探索这些歌曲的舞曲性、情感色彩等特点,进一步分析“为何这些歌曲会突然爆红”。
👉 最棒的是,Bo 还巧妙运用了 Tableau 的动态筛选器和数据排序功能,让每一首歌的数据呈现更加个性化与精确。比如,通过调整时间轴来查看某一首歌的榜单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或根据音频特征对歌曲进行排序,从而挖掘出不同年代音乐在排行榜上的独特表现。
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作品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数据展示,而是变成了一个富有探索性的互动体验,激发了读者更多的兴趣和参与感。
#02 《From Screen to Scene》by Kathryn McCrindle
作为一部改编自 Diana Gabaldon 同名小说的历史剧,《Outlander》(译:外乡人)讲述了一位二战护士在意外穿越时空后,来到 18 世纪的苏格兰,并与一个苏格兰高地战士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自 2014 年首播以来,这部剧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极高的评价和众多忠实拥趸,尤其在苏格兰的旅游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Kathryn 在 Viz 中探索了美剧《Outlander》如何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苏格兰,展示了如何从一个成功的电视剧扩展到对实际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从可视化角度来看,整体设计风格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清新柔和的色调搭配清晰明了的布局,使得 Viz 既美观又易于理解。
👉 通过丰富的交互式图表和地图展示,Kathryn 不仅剖析了这部热播剧集在全球范围内的评价和收视情况,还探索了剧集如何激发读者的旅行欲望,特别是对那些历史和自然景点的兴趣。
👉 在“Did Outlander inspire visitors to come to Scotland?”板块,Kathryn 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展示了《Outlander》剧集作为苏格兰旅游的一个重要推手,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激发读者来到这个美丽国度的旅游热情。
👉 尤其是通过互动式的地图联动,她展示了各大拍摄地点(如霍普顿宫、爱丁堡城堡等)的游客流量,这种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剧集的文化影响力,还带领他们走进了这些令人神往的景点。
👉 此外,“Some additional stories”板块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Kathryn 通过展示与剧集拍摄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细节,带我们了解了剧集如何与现实中的苏格兰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增加了作品故事线的层次感。
总的来看,通过对数据的精妙处理和图表的互动设计,Kathryn 创造出了一幅既充满吸引力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数据可视化在讲述跨越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故事中的巨大潜力,非常值得借鉴!
#03 《Rising from the Tank》by Ryan Soares
在美国真人秀电视节目《Shark Tank》中,创业者会向一群潜在投资人(称为“sharks”)展示自己的产品或商业理念,希望能获得资金与资源的支持,从而推动他们的企业发展。自开播以来,这个节目就以紧张刺激的谈判和真实的商业博弈著称,也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粉丝与话题度。
作为节目的粉丝之一,Ryan Soares 希望透过 Tableau 数据可视化,带领读者走进这场商业竞技的幕后世界。有意思的是,他并非停留在呈现节目中的“高光时刻”,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创业者与投资人从初次见面到最终签订协议的全过程,从而揭示节目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从视觉设计上看,Ryan 运用了大胆的配色和打破规则的排版,充分复现了《Shark Tank》节目中的紧张气氛,并大量运用信息图表与 TV 视觉元素,让我们快速掌握关键数字与趋势。
例如,他用河流图清晰展示了每个赛季成功融资的数量和金额,并通过网络关系图刻画了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互动。透过这些图表,读者能看出哪些投资人更倾向于合作、哪些项目更具吸引力,以及每个赛季的成功率变化。
👉 而在交互设计上,Ryan 同样发挥了 Tableau 的强大优势。作品的多个模块都提供了点击弹出工具提示或进行交互筛选的功能,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挖掘各类数据。
比如,在“Close the Deal”板块,用户可点击网络关系图的各个节点,查看每位创业者在节目中经历了哪些谈判环节、投资人是如何决策的,甚至能追踪到最终成功或失败的具体原因。这种交互方式让整个 Viz 提供了一个能够引导读者探索、发现更多细节的沉浸式体验。
👉 在数据的选取与分析层面,Ryan 做了非常全面的准备。他不仅收集了各季节目中的投资数据,还结合了创业者的行业背景、项目规模以及最终的达成协议情况,从多角度揭示了节目中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这些数据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对节目生态的全景式解读,让读者明白在真人秀背后,商业决策依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逻辑。
对于热衷于探索商业和数据可视化的人来说,这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指南”。通过鲜明的视觉语言、巧妙的交互设计和深度的数据分析,不仅让读者对节目的流程与结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启发了人们思考在创业投资领域中,哪些因素会决定一家初创企业能否“起飞”。
#04 《How to Get Into the Boston Marathon》by Branden Kornell
身为波士顿本地人,同时也是热爱跑步的业余跑者,Branden Kornell 设计这一作品的灵感源自于波士顿马拉松高门槛的挑战性。
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年度马拉松之一,波士顿马拉松以严格的准入标准闻名,且不采用抽签方式。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参赛者都必须在此前的赛事中跑出极快的成绩才能获得参赛资格。
为此,Branden 在这个 Viz 中为想要取得正式参赛名额的跑者梳理了多条路径:从“跑得足够快”到通过慈善渠道或海外选手名额。除此之外,他还利用模拟模型,让读者能直观对比这些选项的难度,从而揭示这场马拉松的竞争激烈程度。
虽然 Branden 未能凭借这份作品晋级 Iron Viz 决赛,但简洁明了呈现体育赛事数据的方式,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想进就得拼”的波马文化,也成为将高门槛体育盛事转化为数据故事的精彩示范。图片
#05 《Wellerman》by Ann Pregler
作为一直对民谣和传统音乐情有独钟的数据粉,Ann Pregler 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美国海员得工作歌曲“威勒曼(Wellerman)”为何在 COVID-19 疫情期间突然爆红感到讶异。
所以,这个 Viz 的灵感来源于她对这一现象的疑问:为什么一首原本流传于捕鲸工人之间的古老民谣,会在现代社交媒体环境下瞬间走红?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这幅可视化作品中,Ann 以深色的海洋背景与复古的排版设计,营造出浓郁的航海氛围,与海员工作歌曲的历史背景相呼应。
不难看出,作品的核心在于数据与故事的交融:Ann 追溯了“威勒曼”的历史渊源,分析了它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搜索热度和播放量,呈现出歌曲从小众民谣到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式流行过程。
通过利用折线图、时间轴、网络图等多种可视化形式,她不仅展示了歌曲热度的时间轨迹,也探讨了社交媒体在这场“古老歌谣复兴”中的推波助澜作用,使读者在浏览作品的同时,可以直观感受到海员工作歌曲在现代世界里焕发的独特魅力,以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共鸣。
对于需要使用数据叙事的场景来说,Ann 用生动的可视化语言和回答了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让我们通过一场文化与时代交错的探险之旅,看到了数据如何为一首古老民谣的新生提供佐证,赞!
#06 《The Boom of Latin Music》by Diego Parker
虽然久居英国伦敦,但 Diego 将目光投向了全球范围内的拉丁音乐热潮,试图通过数据可视化揭示这类音乐从小众到主流的演变过程。从下图可以看到, 整个 Viz 以明亮的黄色与深色背景搭配,营造出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也呼应了拉丁音乐热情奔放的风格。
👉 为了丰富数据洞察,Diego 收集并整合了多个来源的数据,展现从 1959 年仅有 1 位拉丁艺术家在 Billboard Hot 100 榜单出现,到 2023 年已扩增至 151 位的惊人增长曲线。
👉 在“Key moments”与“Reaching the top”等版块中,Diego 分析了各个时间节点上涌现的代表人物与标志性歌曲,让读者直观感受拉丁音乐如何在全球市场持续攀升。
👉 除了回顾历史,他还结合 Spotify 播放量与社交媒体趋势,预测拉丁音乐未来可能继续爆发的领域。整个可视化信息丰富又条理分明,通过色彩、图表与文字的巧妙结合,生动诠释了拉丁音乐热潮背后的文化动能与商业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Diego 已多次参加 Iron Viz 预选赛,并将其视为探索拉丁美洲主题的绝佳机会。据了解,Viz 灵感源于他与 Comunidatos 共同负责人的一次对话,二人希望围绕拉丁音乐制作可视化作品。
虽然起初没能找到合适的数据,但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 Diego 的脑海中。最终,通过从多个网站爬取信息,他亲自造出一份全新的数据集,为 Viz 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07 《Hit Machines》by Darragh Murray
Darragh 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尤其是 90 年代的音乐,也因此被朋友们称为“90 年代音乐的活字典”,足见他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与了解有多深。
在这个 Viz 中,他以一种富有怀旧气息的设计将不同年代的热门歌曲和艺术家们汇聚在一起,通过数据分析探寻这些“常青树”在乐坛保持热度的奥秘。
从上图看到,作品运用的色调与排版风格颇具流行文化的活力,同时又兼具简洁与可读性。
其中,Darragh 巧妙采用了分群(群集)气泡图、哑铃图、和弦图等多种图表,分别从持续上榜时间、音乐类型演变以及歌手影响力等维度去阐释“为什么有些歌曲能一唱再唱、为何有些艺术家能屹立不倒”。
在交互设计方面,他利用 Tableau 的动态功能,让读者可以自由切换不同时间段或流派,直观对比各个时代的流行趋势与经典曲目。通过数据讲述那些令人们反复吟唱、经久不衰的旋律背后的故事,Darragh 让读者在怀旧之余,也能从新的角度审视流行音乐的变迁与魅力。
#08 《Jimmy Buffett's Margaritaville》by Raisa Hannus
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群岛的 Raisa Hannus,从小深受当地海岛文化的影响。在某次浏览娱乐人士在《福布斯》亿万富翁的上榜名单时,她发现了当地传奇人物 Jimmy Buffett 的名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位歌手凭借一首《Margaritaville》而风靡全球,并在生前将其延伸为餐饮、度假村、纪念品等多元业务,构建了一个极具热带氛围的商业帝国。Raisa 被这种“从音乐到商业帝国”的转变深深吸引,决定以可视化的方式来讲述 Buffett 的故事。
在这幅作品中,Raisa 以柔和的棕榈树剪影与清爽的海岛配色,传递出 Margaritaville 的惬意与浪漫。通过维诺图、旭日图、锥形轨迹图、地图等多种图表,她直观展示了 Buffett 音乐生涯的时间跨度、专辑与演出足迹,以及 Margaritaville 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地情况。
此外,她还对 Buffett 在不同领域的创作和商业拓展进行了归纳,如餐饮、酒店与图书出版等,刻画了“热带休闲”如何从一首歌衍生为多元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轻松浏览的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能体会到 Buffett 对佛罗里达文化乃至美国流行文化的深远影响。
#09 《The Bears of Brooks River》by Cherie Bardsley
从下图来看,这是一幅充满自然魅力的可视化作品,讲述了布鲁克斯河的熊群及其与鲑鱼之间紧密的生态关系。
据了解, Cherie 曾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工作多年,深入了解野生动物,尤其对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缘际会,她前往阿拉斯加,亲眼目睹了布鲁克斯河的熊群,决定将这段亲身经历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在作品中,Cherie 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精确的数据展示,使得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布鲁克斯河熊群的记录,也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深刻探讨。开篇,她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布鲁克斯河熊群的背景,以及熊群如何通过捕捉鲑鱼为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随后通过河流图与半圆径向图,Cherie 展示了每年有多少熊到访布鲁克斯河,探索了这些熊的体重、年龄和食量等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肥熊周”(Fat Bear Week)这一独特活动的兴起。每年,布鲁克斯河的游客们会投票选出最胖的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关注熊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Cherie 通过在“Individual Bears by ID”视图中采用弧形流向图表(连线和节点),追踪每只熊的独立身份和每年的回归情况,直观展示了熊群的动态变化和不同熊只在河流中的出现频率。这种创新图形不仅能够轻松识别每只熊的习性,还展示了熊群的繁衍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此外,Cherie 还通过双轴图表和散点图探讨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鲑鱼的繁殖周期,从而直接影响到熊的觅食情况、体重增长和繁殖行为。也就在这部分,她巧妙融入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传递出人们如何通过了解和保护这些熊群及其栖息地,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10 《HIMYM Love Won, but Fans Lost?》by Jennifer Dawes
作为忠实 Fans,Jennifer Dawes 被美国经典情景喜剧《How I Met Your Mother》的结局深深触动,尤其是剧集最后几集的走向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不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此,她希望通过 Tableau 可视化探讨“爱情 HE”与“粉丝意难平”之间的微妙关系,旨在分析读者评分和剧集评价,并揭示结局情节的安排与粉丝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从可视化效果来看,Viz 的设计简洁却不失趣味。其中,Jennifer 使用了散点图、时间轴和评分表等可视化呈现出每一集的 IMDb 评分与读者的反馈。
👉 比如,开篇便用一幅情感色彩浓烈的圆形螺旋图来展示大结局的读者反应。通过对比剧集的总体评分与各集的评价,直观展示了最终结局如何影响了粉丝的观感。在“Finale Letdown”部分,Jennifer 总结了最后几集评分的急剧下滑,揭示了大结局对于读者情感的巨大冲击。
👉 此外,Jennifer 还通过“Ted's Greatest Hits”部分,深入分析了剧集中最受欢迎角色的出场情况,并通过评分与读者反馈,反映了角色发展的高潮与低谷。虽然 Ted 最终找到了真爱,但在此过程中,剧迷的期待与剧本实际拍摄之间却产生了落差,让部分粉丝感到失望。
👉 有趣的是,Jennifer 还通过“Writing Fail”部分展示了编剧的创作思路与剧迷的期待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揭示了剧本和剧情如何影响读者的最终反应。可见,尽管《HIMYM》被视为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经典之作,但结局所带来的情感反差也让它成为了讨论和争议的焦点。
通过对上述作品的解读,相信大家也能初步感受到今年 Tableau Iron Viz 的竞技氛围。究竟谁将在 TC25 大会的决赛舞台上摘得桂冠?
登录 Salesforce+,即可免费注册 TC25 全球用户大会(美国时间 2025 年 4 月 15-17 日),预约观看 Iron Viz 决赛直播!
版权声明:
本文中所列的数据可视化作品图片均来源于 Tableau Public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图片说明:正文中所引用的其他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