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朋友闲聊、看新闻或参加会议时,话题突然转到了数据。你可能不太确定如何解读这些数据,也不清楚该如何处理,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
而对于 Tableau 用户来说,我们坚信每个人都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数据素养,且最佳的起点正是掌握基础知识。
那么,什么是数据素养?让我们明确先定义。
数据素养是指个人探索、理解数据并与数据对话的综合能力。简而言之,虽然不同职业对数据素养的要求存在差异。比如,营销人员所需的数据素养可能低于数据科学家,高于平面设计师,但都属于"具备数据素养"的范畴。尽管需求层次不同,这三个角色本质上都具备数据素养。
基于这一认知,以下四个核心概念将为你打开通往数据素养的大门。
01 保持好奇心,对数据提出问题
我们时刻都在被“旨在帮我应对生活中各种情况的信息”所包围,但若不做深入探讨,往往难以窥得全貌。好奇心与提问正是我们破解谜题的关键工具,优质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验证认知、深化对所阅所见事物的理解。
这种体会在人们每次遇到新事物时尤为明显:无论是朋友推荐新的登山步道,还是社交媒体宣称某种补剂能提升生活质量,好奇心驱使下的发问总能助你开启新发现,避免陷入能力陷阱或盲目接受不适合自己的事物。
图示:从电缆线路步道通往西虎三号峰的登山 APP 截图,展示了详细的步道信息,包括长度、海拔爬升高度、预计徒步时间及陡坡路段分布示意图。
解读数据与信息时,最好的切入点是以开放式问题展开思考,即多问:When、What、Where、Why、How。
以登山场景为例,若需判断某条路线是否适合自己,可以提问:这条路线全程多长?地形特征如何?当需要追溯问题根源时,就可以运用丰田汽车创始人发明的"5 Why 分析法"。通过这类系统性提问,就得以获取必要信息以做出最优决策。
你所提出的问题会随学习目标而改变,但保持求知欲所获得的洞见总能物超所值。最后需要铭记的是,在探索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认知相悖的结论并不罕见。若要追寻真理,便要准备好接纳这些发现,并运用新的信息指引前行方向。
02 掌握数据术语的语言密码
不论是体育运动圈、不同世代的人群,还是专业兴趣领域,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行话”体系,能促进成员间的高效沟通。缺乏术语的基础认知共识往往导致误判,进而引发严重后果。
比如,经验老道的司机指导新手倒车入库时,因对手势的认知不同就有可能导致险象环生,所以后来必须统一每个动作含义才能继续操作。数据交流同样存在这样的"语言鸿沟",术语理解偏差可能导致重大决策失误。
本文虽不穷尽所有数据术语,但精选了最关键的两个基础概念,帮你最大化数据洞察价值。
第一个关键词:数据总体(Population)
这个词看似指代区域人口数量,实则表示你试图研究的所有对象的集合。之所以强调这个概念,是因为准确界定与分析对象群体的范畴,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左右认知判断与行动方向。
图示:根据 IMDb 系列平均评分列出了美国排名前 15 的科幻电视剧
假设你正准备选购一条新的表带,看到 A 款五星评价仅 3 条,B 款 4.8 星却有 2500 条评价。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选择 5 星表带,但转念一想,维持 2500 次高分显然比 3 次五星评分困难得多,因此 4.8 星产品的真实质量更值得信赖。
这就是为什么要理解"数据总体"规模(此处为评价基数),因为它会根本性地改变我们对数据意义的解读与最终决策逻辑。
图示:对比两款同获 4.8 星的表带,A 款仅 20 条评价,B 款超 600 条评价。尽管评分相同,但评价基数的差异暗示着不同的质量置信度。
第二个关键词:变量(Variable)
变量即事物可量化、可变化的属性特征。理解此概念至关重要,因为变量是构建数据认知的基本单元。如同导航仪上的坐标参数,它们会指引我们穿透数据迷雾。
图示:在 Tableau Desktop 数据窗格中,维度与度量都属于变量
以假期选址为例,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最终决策,但为了方便,你可能选择了一些最重要的因素。当锁定“气候温暖”、“美食众多”、“交通便利”三大核心需求时,你其实是在系统性地比较不同城市的温度值、餐厅密度、交通指数等变量参数。每个变量都为决策提供具象锚点,让抽象的选择判断变得可视化、可量化。
03 数据的本质与收集之道
人们常将“数据”一词与电子表格、复杂代码、高等数学联系在一起,实则数据的本质是信息的聚合,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事物。
无论你是否有数据收集的计划,理解数据产生和形成的逻辑与采集方式都是大有裨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境以及你想要了解的内容。
以汽车售后服务为例,近日你在 4S 店完成汽车保养后,次日即收到短信邀请填写服务体验问卷。这表明经销商正通过便捷的短信调研收集改善服务的用户反馈,这种主动降低参与门槛的方式能显著提升数据回收率。
图示:经销商的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调研邀请界面,包含选项评分
事实上,数据收集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方式包括:
问卷调查法(如上述 4S 店案例)
深度访谈
观察法(典型应用如设备故障诊断过程记录)
网络抓取(如在线行为追踪或应用内活动监测)
设备测量(传感器数据采集等)
不同方法各具适用场景,正如朋友聚餐时当场征求集体意见,远比发正式问卷更高效。实质上来说,数据收集方法的取舍取决于实时场景的需求匹配度。看似技术化的手段,内核逻辑与我们日常决策并无二致。
04 数据存储方位全解析
我们已知数据的本质是结构化信息,但信息需有栖息之所。回想最近一次参加视频会议后接收项目待办事项的情境:你如何确保重要信息不被遗忘?我敢打赌,多数人的选择是通过待办清单或笔记软件进行记录。同样,数据存储的逻辑殊途同归。
正如上文讨论的数据收集场景,任何采集的信息必须拥有存储载体。面对当今海量数据,存储媒介的多元化直接影响我们调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因此,理解各类存储方式的特点至关重要。
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见且主流的数据存储方式是:
电子表格:例如 Google Sheets、Excel 文档
移动应用:系统备忘录、健康监测类 APP 等
数据库系统:结构化的数字存储系统,可容纳多层级电子表格(即"数据表")。部署方式分为:本地部署(实体服务器架构)、云端部署(远程服务器集群)
图示:展示四种典型的数据存储位置,电子表格文档、手机应用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云存储服务器。
不同存储介质具备差异化访问逻辑(此处仅概述核心差异):
电子表格:直接编辑原始数据文件,修改即生效。如创建人正直接修改销售数据单元格。
数据库系统:通过"查询语言"进行交互,比如数据分析师通过 SQL 查询语句从数据库中提取季度报表。本质是向数据提问并通过分析工具呈现结果。这种间接交互模式既可防止原始数据被意外篡改,又支持以多种维度探索数据而无需顾虑破坏数据完整性。
即刻开启深度探索之旅
掌握这四个概念固然是数据素养修炼的重要起点,但认知升级永无止境。
若你渴望构建更系统的知识框架,可点击查看《数据素养进阶之路》系列文章,开始沉浸式学习。通过融合场景化案例与交互式训练,助你将概念认知转化为实战能力,逐步解锁用数据驱动决策的强者思维。